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系列解读之淡水资源
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水管理
编者按
10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0次全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11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正式公布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综合报告和决策者摘要。从即日起,本版将从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问题切入,结合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推出包括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城市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方面的报道。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静
“未来,如若平均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升高1℃,全球将有8%的人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升高2℃,将影响14%的人口;升高3℃,将影响17%的人口。”这组数据来自一篇近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关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文章中。
由此可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淡水资源将受到严重影响。10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0次全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11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正式公布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综合报告和决策者摘要。其中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旱涝趋势与分布、潜在风险及应对政策等。就此,记者采访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主要作者、国家气候中心教授姜彤,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苏布达、翟建青等专家。
影响大 因素多 领域广
淡水资源涉及降水、蒸发、土壤湿度、多年冻土、冰川、径流、地下水、水质、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以及极端水文事件等水文循环的多个要素。“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淡水资源受到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姜彤表示。
降水和蒸发是影响淡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素。翟建青告诉记者:“虽然1901年至2005年间全球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从区域来看,无论总降水量还是极端降水量,都存在一定的变化。1990年和2000年出现了自195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在此期间,中国有超过37%的区域经历了持续时间更长、更严重和更频繁的干旱。”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升温,在1951年至2002年期间,北美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春季达到最大径流量的日期逐渐提前,冬季则由于越来越多的降雪转化为降雨导致其径流量上升,而夏季径流量的降低则主要由于积雪储量的减少,这同时加剧了夏季的干旱形成。目前,全球多数地区的冰川出现了萎缩现象。
同时,气候变化能够改变水资源的供给,导致气候变率幅度增大、旱涝灾害愈加频繁,并以不同的途径对用水方式和用户产生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近80%的人口已经遭受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混的严重困扰。水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风险呈现增加趋势。姜彤举例说:“我国的干旱由华北和东北等地向西南延伸。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严峻局面,湖泊水质恶化,蓝藻事件频发。”
众所周知,淡水生态系统由湖泊、湿地、水库、河流以及地下水里的生物群及其非生物环境所组成,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1970年至2000年,淡水中物种的种群减少了50%,远高于海洋物种和陆地物种的减少量。
“也就是说,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淡水资源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增加了。”姜彤说。与之前的报告不同的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冰川和多年冻土直接作为水资源的要素纳入到全球水循环系统开展评估。中国气象部门特别是国家气候中心对淡水资源领域的贡献很大,其引文占该领域中国引文的23%。
气候变化风险纳入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合作设计的社会经济新情景,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8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可更新地下水资源减少超过10%的人口将达到24%到38%。“因此,在一些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和可更新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的地区, 地下水无法缓解淡水资源面临的压力。”苏布达表示。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径流在高纬度地区和热带湿润地区将有所增加,而在多数亚热带干旱地区和地中海地区则将减少;气候变化通过改变可更新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将会加剧行业和领域之间的用水竞争,威胁到区域水、能源和粮食安全。
苏布达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流域,预计冬季流量的增加、春季洪峰的提前和夏季径流的减少趋势将要持续,可能导致冬季发电量增加而夏季发电量减少,给夏季降温耗能需求高的地区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气候变化将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升温加大藻华暴发和水中藻毒素及有机质变变得更为密集的风险;频繁发生的森林野火也恶化了许多城市饮用水质。
可以说,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的影响较大,亟须我们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淡水资源管理中。翟建青表示:“要从根本上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要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通过适应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和暴露度,通过减缓降低致灾因子的强度和频率,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轻灾害风险紧密联系起来。中国气象局建立的基于影响的早期预警系统,就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近5年来,中国气象局开展了由传统的天气气候要素预报向灾害风险预警转变的业务,通过灾害风险普查,确定了致灾气候阈值,进而开展了风险评估,逐步实施了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
“淡水资源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应针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水文状况,加强气候风险管理,采取因地制宜的行动来减少自然灾害,选择气候可恢复力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翟建青介绍,“例如,对于常年性河流可以通过增加水库的库容量来解决水资源相关问题。但是,对于干旱地区和季节性河流,这一举措则是不可行的。”
据悉,在未来一系列气候变化情景下,能提高恢复能力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有:雨水收集、保护性耕作、植被保持、坡地植树造林、梯田式水土保持、改良的草场管理、污水再利用、海水淡化、淡水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泛洪平原的蓄滞洪水能力的保护和恢复、改进的土壤和灌溉措施等。
为了降低气候变化给淡水系统带来的风险,那些能够减缓气候变化对淡水系统造成某种风险的行动,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是可取的。但是,在实施减缓方案之前,需要全面评估减排措施的利弊影响和替代方案。减缓与适应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彼此相辅相成。在21世纪的一系列情景下,气候变化影响的整体风险通过减缓气候变化的速率和程度得到显著降低的潜力将会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