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03月21日  星期二
CN / EN / 微信
中心简介

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为独立的司局级法人事业单位,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是国家级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建设任务。目前,中心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肩负着准确监测预测气候、科学评估气候影响、有效管理灾害风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使命。

国家气候中心设置有11个部门: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BCC秘书处)、党委办公室(人事处)3个职能处室,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8个科研业务处室,另外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心现有职工168人,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气象领军人才5人,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10人,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6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专家8人。研究员(正研级高工)60人(占总人数的36%),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73人(占总人数的43%)。具有博士学历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65 %以上。另外有一批国内外特聘专家、访问学者、交流预报员在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中心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几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荣获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等国家重大奖项。众多研究成果应用于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向中国各级政府和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产品几十余种,每年为党和政府各级部门提供数百份气候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材料。成功地预测了1998年长江流域的严重洪涝灾害、2015年汛期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分布格局等。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工程,为冬奥运赛事、APEC、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及时提供气候背景分析、气候趋势预测和未来区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等决策服务材料。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建设成为一个集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分析、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估、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服务为一体的科研业务相结合的国家级气候业务科研中心。建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中国和东亚气候特点的短期气候监测、预测、评价业务系统;建立了由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气耦合模式、东亚区域气候模式、高分辨率太平洋-印度洋模式、ENSO预测模式等组成的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初步具备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中心要求具备的功能和能力。能向中国各级政府和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产品有几十余种。未来将建设成为亚洲区域气候科研计划的协调中心和科研业务培训中心。实现国家级气候业教研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和共享,提供我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系统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以及预估产品,为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制定适应对策。

主要职责

(一)为机关提供支撑保障作用的职能

1.负责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提供气候监测、预测、气候影响评价、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等气候决策信息工作。

2.负责追踪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开展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战略政策研究以及决策咨询,为我国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履约活动和国际事务提供技术支持。

3.参与起草全国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发展纲要、规划和相关政策、标准。

4.承担气候系统监测、极端气候事件监测、气候区划,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普查、风险评估和区划等业务;负责发展极端气候事件监测评估、气候区划、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技术。

5.承担两周以上时间尺度气候预测业务,负责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负责数值预报气候类产品解释应用,完善多模式集合、动力统计相结合等智能气候预测技术,完善气候预测检验技术,建立完善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承担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职能。

6.承担气候变化科学基础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研究,发展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技术,负责气候变化耦合影响评估技术等方面研究,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7.承担气候、气候变化、环境及其相关资料的分析工作,开展地基、空基、天基观测资料在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中的应用研究,开展气候资料质量评估。

8.承担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多边和双边业务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承担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中心职能,负责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亚洲高山区区域气候中心等建设、运行和网站维护,为世界气象组织提供区域气候产品。

9.负责对下级业务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相关的业务升级、拓展和新技术开发、推广。

(二)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

1.通过网站和社会媒体向社会公众提供两周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预测、气候影响评价、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变化预估及其影响评估等气候信息和公报等产品。

2.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气候应用服务,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开发与气候相关的季风、积雪、海温监测、干旱等灾害监测预警、生态环境监测预测、城市气候监测分析评价、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产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趋利避害”咨询服务。

3.与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开展气候变化跨界合作,参与建设气候变化适应试点示范。

4.向社会公众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科普产品。

(三)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