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06月03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中心简介

国家气候中心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为独立的司局级法人事业单位,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是国家级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建设任务。目前,中心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肩负着准确监测预测气候、科学评估气候影响、有效管理灾害风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使命。

国家气候中心设置有11个部门: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BCC秘书处)、党委办公室(人事处)3个职能处室,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8个科研业务处室,另外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心现有职工168人,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气象领军人才5人,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10人,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6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专家8人。研究员(正研级高工)60人(占总人数的36%),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73人(占总人数的43%)。具有博士学历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65 %以上。另外有一批国内外特聘专家、访问学者、交流预报员在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中心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几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荣获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等国家重大奖项。众多研究成果应用于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向中国各级政府和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产品几十余种,每年为党和政府各级部门提供数百份气候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材料。成功地预测了1998年长江流域的严重洪涝灾害、2015年汛期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分布格局等。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工程,为冬奥运赛事、APEC、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及时提供气候背景分析、气候趋势预测和未来区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等决策服务材料。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建设成为一个集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分析、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估、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服务为一体的科研业务相结合的国家级气候业务科研中心。建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中国和东亚气候特点的短期气候监测、预测、评价业务系统;建立了由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气耦合模式、东亚区域气候模式、高分辨率太平洋-印度洋模式、ENSO预测模式等组成的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初步具备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中心要求具备的功能和能力。能向中国各级政府和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产品有几十余种。未来将建设成为亚洲区域气候科研计划的协调中心和科研业务培训中心。实现国家级气候业教研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和共享,提供我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系统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以及预估产品,为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制定适应对策。

主要职责和任务

(一)为机关提供支撑保障作用的职能

1.负责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提供气候监测、预测、气候影响评价、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等气候决策信息工作。

2.负责追踪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开展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战略政策研究以及决策咨询,为我国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履约活动和国际事务提供技术支持。

3.参与起草全国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发展纲要、规划和相关政策、标准。

4.承担气候系统监测、极端气候事件监测、气候区划,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普查、风险评估和区划等业务;负责发展极端气候事件监测评估、气候区划、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技术。

5.承担两周以上时间尺度气候预测业务,负责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负责数值预报气候类产品解释应用,完善多模式集合、动力统计相结合等智能气候预测技术,完善气候预测检验技术,建立完善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承担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职能。

6.承担气候变化科学基础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研究,发展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技术,负责气候变化耦合影响评估技术等方面研究,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7.承担气候、气候变化、环境及其相关资料的分析工作,开展地基、空基、天基观测资料在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中的应用研究,开展气候资料质量评估。

8.承担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多边和双边业务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承担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中心职能,负责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亚洲高山区区域气候中心等建设、运行和网站维护,为世界气象组织提供区域气候产品。

9.负责对下级业务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相关的业务升级、拓展和新技术开发、推广。

(二)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

1.通过网站和社会媒体向社会公众提供两周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预测、气候影响评价、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变化预估及其影响评估等气候信息和公报等产品。

2.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气候应用服务,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开发与气候相关的季风、积雪、海温监测、干旱等灾害监测预警、生态环境监测预测、城市气候监测分析评价、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产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趋利避害”咨询服务。

3.与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开展气候变化跨界合作,参与建设气候变化适应试点示范。

4.向社会公众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科普产品。

(三)完成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机构设置
中心领导

巢清尘

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申敏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贾小龙

副主任

袁佳双

副主任

高荣

副主任

肖潺

副主任

历史沿革

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沿革

国家气候中心从1995年1月挂牌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气候预测、气候监测诊断、气候影响评估、气候变化为一体的科研业务相结合的国家级气候科研业务中心,并且建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中国和东亚气候特点的短期气候监测、预测、评价业务系统;建立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气耦合模式、东亚区域气候模式、高分辨率太平洋-印度洋模式等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利用气候预测模式发布气候预测产品的国家之一,并具备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中心的功能和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95年1月-2001年9月)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际环境与发展新形势,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气候中心(国办通[1994]10号),为中国气象局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95年1月10日由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同志正式授牌成立国家气候中心。

机构设置:国家气候中心为中国气象局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下设11个处级机构,办公室、业务发展处、科技教育处、人事政工处、产业开发部、气候预测室、气候诊断室、气候影响评价室、气候应用服务室、资料与计算机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总编制为200人。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为3名,按1正2副设置。处级干部(含纪检、团委、工会、监察、审计)职数不超过25名。

1994年3月任命丁一汇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祝昌汉、王守荣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2月任命李维京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12月任命王锦贵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01年9月-2004年4月)

根据中国气象局决定,2001年9月国家气候中心合并到国家气象中心,名称为国家气象中心气候中心。继续保留国家气候中心的牌子和法人资格,气候中心在中编办的户头维持不变。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兼任气候中心主任,李维京任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2年11月聘任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为气候中心科学主任。

2003年4月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兼气候中心常务副主任。

机构设置:不设职能机构,下设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评价与农业气象室、气候环境与变化室(开放实验室)、动力气候室。

北京气候中心成立:为积极主动承担世界气象组织拟建的区域气候中心的任务,2003年3月31日,北京气候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第三阶段:再起航阶段(2004年4月-2010年6月)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直属业务单位及局机关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气发[2004]74号,在2001年国家级气象基本业务系统改革的基础上,2004年4月重组了国家气候中心。重组后的国家气候中心仍为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是国家级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构设置:5个管理处室:办公室、业务处、科技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6个处级科研业务单位:气候系统监测室、气候预测室、气候应用服务室、气候系统模式室、气候变化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6年3月,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成立,挂靠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5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成立,挂靠国家气候中心。目前中心有7个业务科研处室,分别是气候系统监测室、气候预测室、气候应用服务室、气候资源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影响评估部、决策咨询部。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200名。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3副(含党委副书记),处级领导职数22名。

2004年3月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年4月任命李维京、罗勇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游有源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

陈德亮仍为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

2004年7月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国家气候中心委员会,董文杰当选为党委书记,游有源当选为副书记。

2004年12月17日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08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子牛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8年10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子牛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10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张祖强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第四阶段:推进现代化阶段(2010年7月-2021年12月)

2010年7月,国家气候中心开始部署中心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1月5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气发(2011)1号文件《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为国家气候中心未来五年(2011-2015年)现代气候业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2011年1月18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改革方案》,改革正式启动。国家气候中心围绕现代气候业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历时3个月完成了初步改革。整合了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按照服务业务、关键业务和支撑业务三大块,组建了相对合理的内设机构;根据新的业务布局,将岗位设置为业务、科研和工程三类五级,细化了岗位职责,完成了人员竞聘上岗;改革了分配制度,扩大了绩效分配份额,岗位津贴按照所聘岗位发放。经过改革,建立了以气候系统数据库和气候系统模式为支撑,以气候监测、气候预测、气候评估、气候变化为核心的业务流程。按照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的理念,成立了气候和气候变化服务室,加强了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服务。重组了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014年4月15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推进气候业务现代化建设。

2016年5月30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气候中心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气候业务现代化建设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五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1月-至今)

2021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国家气候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对国家气候中心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进行了规范和明确。

国家气候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候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候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候业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机构设置:中心设有11个部门,其中3个职能处室,分别是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BCC秘书处)、党委办公室(人事处),以及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8个科研业务处室,另外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168名。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3副。

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巢清尘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任命申敏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2016年4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贾小龙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22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袁佳双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21年9月中国气象局任命高荣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21年9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潺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中心现有职工168人,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气象领军人才5人,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10人,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6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专家8人。研究员(正研级高工)60人(占总人数的36%),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73人(占总人数的43%)。具有博士学历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65 %以上。另外有一批国内外特聘专家、访问学者、交流预报员在中心开展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