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10日  星期二
CN / EN / 微信
历史沿革

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沿革

国家气候中心自1994年2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1995年1月正式挂牌。中心承担着为国家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等信息的业务任务,面向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气候服务。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94年2月-2004年4月)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际环境与发展新形势,1994年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气候中心(国办通〔1994〕10号),为中国气象局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1995年1月10日由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同志正式授牌成立国家气候中心。

2001年9月,中国气象局决定将国家气候中心合并到国家气象中心,名称为国家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法人资格继续保留,在中编办的户头维持不变。

2003年3月3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北京气候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机构设置:2001年9月前,下设处级机构12个,办公室、业务发展处、科技教育处、人事政工处、产业开发部、气候预测室、气候诊断室、气候影响评价室、气候应用服务室、资料与计算机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1997年以后设立党委办公室。2001年9月后,不设职能管理机构,下设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评价与农业气象室、气候环境与变化室(开放实验室)、动力气候室等4个业务处室。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总编制为200人。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为3名,按1正2副设置。处级干部(含纪检、团委、工会、监察、审计)职数不超过25名。

1994年3月,丁一汇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祝昌汉、王守荣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2月,李维京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12月,王锦贵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01年9月,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兼任气候中心主任。

2002年11月,聘任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为气候中心科学主任。

2003年4月,董文杰任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兼气候中心常务副主任。

第二阶段:再起航阶段(2004年4月-2010年12月)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直属业务单位及局机关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气发〔2004〕74号),2004年4月重组国家气候中心。重组后的国家气候中心仍为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

2006年3月,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成立,挂靠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5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成立,挂靠国家气候中心。2010年8月,气候资源中心转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机构设置:2004年,管理处室4个:办公室、科技业务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科研业务单位5个: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气候影响评估室、气候系统模式室、气候变化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6年,管理处室5个:办公室、业务处、科技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科研业务单位7个:气候系统监测室、气候预测室、气候系统模式室、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气候资源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科研业务单位调整为:气候预测室、气候系统监测室(含监测检测部)、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气候资源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影响评估部、决策咨询部。2010年8月科研业务处室6个:气候系统监测室(含监测检测部)、气候预测室、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气候系统模式室、影响评估部、决策咨询部。

人员编制:2004年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140名,2006年人员编制增加到200名。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3副(含党委副书记),处级领导职数22名。

2004年3月,董文杰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年4月,李维京、罗勇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游有源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

陈德亮仍任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

2004年7月,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国家气候中心委员会,董文杰当选为党委书记,游有源当选为副书记。

2004年12月,董文杰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08年2月,肖子牛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8年10月,肖子牛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09年5月,吕学都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10年3月,张祖强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2010年7月,宋连春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第三阶段:推进现代化阶段(2011年1月-2022年4月)

2011年1月5日,中国气象局印发《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11〕1号),为现代气候业务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1月18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改革方案》,按照服务业务、关键业务和支撑业务三大块,重组了内设机构,将岗位设置为业务、科研和工程三类五级,改革了分配制度,扩大了绩效分配份额。经过改革,建立了以气候系统数据库和气候系统模式为支撑,以气候监测、气候预测、气候评估、气候变化为核心的业务流程。按照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的理念,成立了气候和气候变化服务室,重组了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014年4月15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推进气候业务现代化建设。

2016年5月30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

2021年8月4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同意《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建设方案》,在气候变化室的基础上组建了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

2021年12月,气候模式室整体划转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2021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印发《国家气候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确定办公室与计划财务处合并设置,党委办公室和人事处合并设置。

机构设置:2011年,管理处室4个:办公室、业务科技处、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科研业务处室8个: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气候监测室、气候预测室、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气候变化适应室、气候模式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2012年,管理处室调整为5个:办公室、业务科技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党委办公室。2016年,科研业务处室调整为7个: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室、气候模式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2022年1月, 职能处室合并为3个: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科研业务处室8个: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200名,2022年1月起人员编制调整为190名。

领导职数:2017年5月前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为1正3副,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为1正4副,2022年1月后为1正5副(含党组织领导职数1名);处级领导职数26名。

2011年12月,巢清尘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2014年5月,张强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14年8月,张强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16年4月,贾小龙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17年5月,田翠英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21年9月,高荣、肖潺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21年11月,巢清尘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申敏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2022年2月,袁佳双任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第四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5月- )

2022年4月28日,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标志着气象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气候中心也同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国家气候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候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候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候业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机构设置:职能处室3个: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科研业务处室8个: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190名。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5副(含党组织领导职数1名),处级领导职数32名。

2024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史军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书记,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