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2月07日  星期四
CN / EN / 微信
历史沿革

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沿革

国家气候中心从1995年1月挂牌成立至今,承担着为国家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等信息的业务服务任务,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气候服务。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95年1月-2001年9月)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际环境与发展新形势,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气候中心(国办通[1994]10号),为中国气象局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95年1月10日由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同志正式授牌成立国家气候中心。

机构设置:下设处级机构11个,办公室、业务发展处、科技教育处、人事政工处、产业开发部、气候预测室、气候诊断室、气候影响评价室、气候应用服务室、资料与计算机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总编制为200人。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为3名,按1正2副设置。处级干部(含纪检、团委、工会、监察、审计)职数不超过25名。

1994年3月任命丁一汇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祝昌汉、王守荣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2月任命李维京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12月任命王锦贵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01年9月-2004年4月)

2001年9月,中国气象局决定将国家气候中心合并到国家气象中心,名称为国家气象中心(气候中心),继续保留国家气候中心的牌子和法人资格,气候中心在中编办的户头维持不变。

为积极主动承担世界气象组织拟建的区域气候中心的任务,2003年3月3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北京气候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兼任气候中心主任,李维京任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2年11月聘任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为气候中心科学主任。

2003年4月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兼气候中心常务副主任。

机构设置:不设职能机构,下设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评价与农业气象室、气候环境与变化室(开放实验室)、动力气候室等4个业务处室。


第三阶段:再起航阶段(2004年4月-2010年6月)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直属业务单位及局机关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气发[2004]74号),2004年4月重组国家气候中心。重组后的国家气候中心仍为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

2006年3月,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成立,挂靠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5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成立,挂靠国家气候中心。

机构设置:2004年,管理处室4个:办公室、科技业务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科研业务单位5个: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气候影响评估室、气候系统模式室、气候变化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6年,管理处室5个:办公室、业务处(北京气候中心秘书处)、科技处、人事教育处(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科研业务单位7个:气候系统监测室(东亚季风活动中心)、气候预测室、气候系统模式室、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气候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科研业务单位调整为:气候预测室、气候系统监测室(含监测检测部)、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气候资源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影响评估部、决策咨询部。

人员编制:2004年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140名,2006年人员编制增加到200名。

领导职数:2004年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3副(含党委副书记),处级领导职数22名。

2004年3月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年4月任命李维京、罗勇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游有源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

陈德亮仍为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

2004年7月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国家气候中心委员会,董文杰当选为党委书记,游有源当选为副书记。

2004年12月17日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08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子牛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8年10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子牛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10年3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张祖强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第四阶段:推进现代化阶段(2010年7月-2021年12月)

2010年7月,国家气候中心开始部署中心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1月5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气发(2011)1号文件《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为国家气候中心未来五年(2011-2015年)现代气候业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2011年1月18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改革方案》,改革正式启动。国家气候中心围绕现代气候业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历时3个月完成了初步改革。整合了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按照服务业务、关键业务和支撑业务三大块,组建了相对合理的内设机构;根据新的业务布局,将岗位设置为业务、科研和工程三类五级,细化了岗位职责,完成了人员竞聘上岗;改革了分配制度,扩大了绩效分配份额,岗位津贴按照所聘岗位发放。经过改革,建立了以气候系统数据库和气候系统模式为支撑,以气候监测、气候预测、气候评估、气候变化为核心的业务流程。按照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的理念,成立了气候和气候变化服务室,加强了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服务。重组了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014年4月15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推进气候业务现代化建设。

2016年5月30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气候中心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气候业务现代化建设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机构设置:2010年,管理处室5个:办公室、业务处、科技处(北京气候中心秘书处)、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检审计室);科研业务处室7个:气候系统监测室(含监测检测部)、气候预测室、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气候资源中心(8月划转到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影响评估部、决策咨询部。2011年,管理处室4个:办公室、业务科技处(北京气候中心秘书处)、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检审计室);科研业务处室8个:气候监测室、气候预测室、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气候变化适应室、气候模式室、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2012年,管理处室调整为5个:办公室、业务科技处(北京气候中心秘书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检审计室)。2016年,科研业务处室调整为7个: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室、气候模式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200名。

领导职数:2017年5月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4副。

2010年7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宋连春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2011年1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巢清尘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2014年5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张强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14年8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张强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16年4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贾小龙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17年5月中国气象局任命田翠英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21年9月中国气象局任命高荣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21年9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潺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第五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1月-至今)

2021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国家气候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对国家气候中心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进行了规范和明确。

国家气候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候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候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候业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机构设置:中心设有11个部门,其中3个职能处室,分别是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BCC秘书处)、党委办公室(人事处),以及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8个科研业务处室。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190名。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5副(含党组织领导职数1名)。

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巢清尘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任命申敏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2022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袁佳双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