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沿革
国家气候中心从1995年1月挂牌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气候预测、气候监测诊断、气候影响评估、气候变化为一体的科研业务相结合的国家级气候科研业务中心,并且建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中国和东亚气候特点的短期气候监测、预测、评价业务系统;建立了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气耦合模式、东亚区域气候模式、高分辨率太平洋-印度洋模式等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利用气候预测模式发布气候预测产品的国家之一,并具备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中心的功能和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95年1月-2001年9月)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际环境与发展新形势,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气候中心(国办通[1994]10号),为中国气象局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95年1月10日由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同志正式授牌成立国家气候中心。
机构设置:国家气候中心为中国气象局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下设11个处级机构,办公室、业务发展处、科技教育处、人事政工处、产业开发部、气候预测室、气候诊断室、气候影响评价室、气候应用服务室、资料与计算机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总编制为200人。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为3名,按1正2副设置。处级干部(含纪检、团委、工会、监察、审计)职数不超过25名。
1994年3月任命丁一汇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祝昌汉、王守荣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2月任命李维京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12月任命王锦贵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01年9月-2004年4月)
根据中国气象局决定,2001年9月国家气候中心合并到国家气象中心,名称为国家气象中心气候中心。继续保留国家气候中心的牌子和法人资格,气候中心在中编办的户头维持不变。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兼任气候中心主任,李维京任气候中心副主任。
2002年11月聘任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为气候中心科学主任。
2003年4月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兼气候中心常务副主任。
机构设置:不设职能机构,下设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评价与农业气象室、气候环境与变化室(开放实验室)、动力气候室。
北京气候中心成立:为积极主动承担世界气象组织拟建的区域气候中心的任务,2003年3月31日,北京气候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第三阶段:再起航阶段(2004年4月-2010年6月)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直属业务单位及局机关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气发[2004]74号,在2001年国家级气象基本业务系统改革的基础上,2004年4月重组了国家气候中心。重组后的国家气候中心仍为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是国家级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构设置:5个管理处室:办公室、业务处、科技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6个处级科研业务单位:气候系统监测室、气候预测室、气候应用服务室、气候系统模式室、气候变化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6年3月,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成立,挂靠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5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成立,挂靠国家气候中心。目前中心有7个业务科研处室,分别是气候系统监测室、气候预测室、气候应用服务室、气候资源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影响评估部、决策咨询部。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200名。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3副(含党委副书记),处级领导职数22名。
2004年3月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年4月任命李维京、罗勇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游有源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
陈德亮仍为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
2004年7月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国家气候中心委员会,董文杰当选为党委书记,游有源当选为副书记。
2004年12月17日任命董文杰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08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子牛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8年10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子牛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2010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张祖强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第四阶段:推进现代化阶段(2010年7月-2021年12月)
2010年7月,国家气候中心开始部署中心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1月5日,中国气象局印发气发(2011)1号文件《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为国家气候中心未来五年(2011-2015年)现代气候业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2011年1月18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改革方案》,改革正式启动。国家气候中心围绕现代气候业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历时3个月完成了初步改革。整合了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按照服务业务、关键业务和支撑业务三大块,组建了相对合理的内设机构;根据新的业务布局,将岗位设置为业务、科研和工程三类五级,细化了岗位职责,完成了人员竞聘上岗;改革了分配制度,扩大了绩效分配份额,岗位津贴按照所聘岗位发放。经过改革,建立了以气候系统数据库和气候系统模式为支撑,以气候监测、气候预测、气候评估、气候变化为核心的业务流程。按照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的理念,成立了气候和气候变化服务室,加强了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服务。重组了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014年4月15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推进气候业务现代化建设。
2016年5月30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国家气候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气候中心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气候业务现代化建设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五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1月-至今)
2021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国家气候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对国家气候中心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进行了规范和明确。
国家气候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候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候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候业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机构设置:中心设有11个部门,其中3个职能处室,分别是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BCC秘书处)、党委办公室(人事处),以及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8个科研业务处室,另外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员编制:国家气候中心人员编制168名。
领导职数:国家气候中心司局级领导职数1正3副。
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任命巢清尘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任命申敏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2016年4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贾小龙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22年2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袁佳双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21年9月中国气象局任命高荣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2021年9月中国气象局任命肖潺为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
中心现有职工168人,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气象领军人才5人,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10人,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6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专家8人。研究员(正研级高工)60人(占总人数的36%),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73人(占总人数的43%)。具有博士学历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65 %以上。另外有一批国内外特聘专家、访问学者、交流预报员在中心开展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