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素琴报道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日前发表致歉声明称,该机构第二工作组2007年发表的一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一些表述有误,这也被一些媒体称做“冰川门”。
IPCC第二工作组的报告称,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快于全球其他地区,如果全球变暖持续,喜马拉雅冰川可能在2035年前后完全消失。IPCC在随后发布的声明中承认,上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速度和消失年份的估计缺乏充分科学依据。
针对喜马拉雅冰川消融一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康世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他们在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其他区域的工作和掌握的资料,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川退缩是确实存在的事实,不过喜马拉雅冰川退缩的程度与其他区域的冰川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都是处于同一个数量级的。要想判断包括喜马拉雅冰川在内的任何冰川的退缩程度和消融时间必须有足够的数据资料的支持,一切科学预测都必须是建立在第一手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的。
康世昌告诉记者,喜马拉雅山脉西起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高度8125米),东至南迦巴瓦峰(海拔高度7756米),东西延伸近2400公里,冰川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发育了不同类型的冰川。因此,不能用某一小区域内观测到的冰川变化状况来推断整个山脉的状况。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随冰川的类型、规模、分布地形(如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有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目前的冰川退缩除了受到气候变暖的主导因素外,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只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某一区域就给整个区域下结论,只是一叶障目,是不科学的。要想获悉包括喜马拉雅冰川在内的所有冰川是否退缩(乃至消融)或退缩强度如何,都需要科学家做更多的研究,获取更多的基础数据。
据了解,2035年的时间估计并非来自同行的科学研究论文,而是来自1999年《新科学家》杂志对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奈英进行采访的报道。哈斯奈英本人表示,《新科学家》的文章曲解了他的意思,并且声称自己当时仅提到喜马拉雅某些区域的冰川可能在40年内消失。对此,康世昌表示,科学报道要严谨。他说,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作出报道之前一定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尤其对于科学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背离受访者的原意,以免混淆公众的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