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25日  星期四
CN / EN / 微信
巢清尘: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表率,成效显著
日期:2022-10-26 来源:新京报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研究组联合主席、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作。201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关于《巴黎协定》的谈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在开展国内气候行动、实现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提供了借鉴。”曾亲历《巴黎协定》谈判的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对贝壳财经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更彰显了我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

在日前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大会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应该说中国正用实在的行动来兑现实在的承诺。”巢清尘称。

根据气候变化预估,至少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地表温度都将继续上升。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巢清尘认为,途径主要是两类,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她同时强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全球各国合作都是重要途径。

十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稳定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贝壳财经: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哪些贡献?

巢清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在开展国内气候行动、实现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内各部门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目标和计划时均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各级政府也把“双碳”目标作为制定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指引。

二是低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至2021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累计节能约14亿吨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37亿吨,煤炭消费的比重从2014年65.8%下降到了2021年的56%,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6.6%,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提前3年完成了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三是大力开展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统筹谋划部署,提出了到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

四是建立了全国碳市场,把碳市场作为推进实施“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手段。

五是气候投融资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发布促进气候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通过金融手段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具体行动的落地和实施。

以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和成效表明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以实际行动稳定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为巴黎协定的全面有效实施奠定了制度和规则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和成效也为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提供了借鉴,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表率。

贝壳财经:这十年间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提出本世纪内将全球变暖控制在较前工业化时期2℃范围内。你可否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巴黎协定》签署、实施等一系列过程,有没有难忘的故事可以分享?

巢清尘:2015年,我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关于《巴黎协定》的谈判。为促成这次大会取得成功,中国在会前、会中、会后都做了大量工作,发表了中美、中欧、中法等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巴黎协定》的通过、生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件事情至今我还很有印象,巴黎大会即将收官之际,欧盟突然宣布与79个国家在内的非洲、加勒比海与太平洋(601099)国家集团达成一项“雄心勃勃并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随后,美国也宣布加入,由此该集团被称为“雄心联盟”,但中国、印度等国不在该“联盟”中。当时光明日报采访我对于这个联盟的看法,我明确表示“政治作秀大于实际意义”。现在再看这件事验证了我的感觉,这个联盟自巴黎大会之后并无实质性活动。联盟提出的关于“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虽然最后在《巴黎协定》中给予了体现,但从目前各国提出的承诺看是难以实现的。“雄心”不能只是“空谈”,而要实实在在践行。

还有一件事情是大家事先都没有想到的,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随后我国又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需要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表明了中国全力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意志,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大会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应该说中国正用实在的行动来兑现实在的承诺。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还会增加

贝壳财经: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9℃,你如何看待全球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有哪些影响与危害?

巢清尘:近百年来我国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复合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高温、干旱与暴雨洪涝并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长期、深层次上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各国也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而努力。

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等领域都已有体现,预计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还将进一步增加,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更大风险。

贝壳财经:你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根据气候模型预估,气候系统变暖至少会持续到2040年,我们该如何应对?

巢清尘:根据气候变化预估,至少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地表温度都将继续上升。实际上这还是最为乐观并且几乎难以实现的一种情形,况且气候系统的一些慢过程,如海洋、冰冻圈的变化甚至会持续数百年。

那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呢?途径主要是两类,即减缓和适应。减缓是指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碳汇。增加碳汇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可以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也可以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碳税,实施碳排放交易等。

适应是自然或人类系统在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刺激下做出的一种调整反应,这种调整能够使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得到减缓或能够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适应气候变化有多种方式,包括制度措施、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等。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因此,无论哪种措施,全球各国合作是重要途径。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程维妙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