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8月02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气象报记者就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轨道建设专访董文杰
日期:2006-11-07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就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轨道的建设,为什么要建设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轨道,建设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的重要性、紧迫性,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轨道建设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阶段性接受了中国气象报记者的专访。现将全文刊载,以飨网民。

   

    主持人:气候和气候变化两条轨道在设计方案和建设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和特点?为什么在轨道设置中把这两项单列出来?
    董文杰:分别设立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就像建立天气轨道还要建立气候轨道一样自然而然。
    主持人: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呢?
    董文杰:天气轨道现在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天气预报,天气轨道不能解决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问题,要解决气候预测、气候影响和评价等气候问题就要建设气候轨道。同样,气候轨道也解决不了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要解决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预估和应对战略等问题就要建立气候变化轨道。
    天气轨道预报产品时效大概是两周,最多延伸到一个月。气候轨道做的是月、季、年和年际时间尺度的问题。年代际以上尺度的问题就要靠气候变化轨道。所以我前面说,要建立一条气候变化轨道就像我们有了天气轨道还要建立气候轨道是同样的道理。
    从侧重点来看,天气预报主要是运用大气动力学、大气热力学等理论来做,这是天气预报的科学基础。如果是进行气候预测,那就要将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都考虑进来,要强调气候系统五个组成部分——海洋、植被、冰雪圈和岩石圈对大气的影响,这样才能做气候预测。而要进行气候变化的预估,情形就更为复杂,除了要考虑气候系统五圈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之外,还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问题不再仅限于科学层面,而是广泛地触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可以理解为它们是相互关联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吗?
    董文杰: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天气,一般关注的是近几天的冷暖、降水、刮风及其影响等。气候关心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冷暖和降水的趋势及其影响,是气候要素的平均的特征。而气候变化则关注的是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气候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有人类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战略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所以,天气预报在更大程度上是侧重公共气象服务,气候变化则在“三气象”发展理念中主要体现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这两个方面。
    主持人:就是说,对于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我们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需求在一步步地深入?相应的工作也在随之逐步展开?
    董文杰:是的。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到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这三个轨道的不同,从它们提出的历史场合来看这个问题。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谈这个问题时说,要把天气告诉老百姓。那时候只关注天气。到了国家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气象预报很重要,气象工作要努力”的要求,那时就已经关注到气候问题。国家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对于气象工作的认识和要求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天气气候联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气象预报是否准确,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关心,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到如今,国家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的提法就更加明确了: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国家层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建立和谐社会,这里面显然气候变化工作会起很大作用。
       主持人:天气、气候方面业务和科研工作开展得比气候变化研究工作要早。我们了解到,在气候轨道业务产品方面,实际上在十年前国家气候中心成立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产品了,气候变化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呢?
    董文杰:是的,气候轨道应该算是一个“老轨道”,虽然它比起天气轨道晚一点,但是它是一个过去已有的轨道。而气候变化是一个新的轨道,过去气候变化大家理解成一个科学问题、研究问题,但实际上气候变化不限于科学研究问题,这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气候变化涉及到很多问题,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使得它变成一项业务,所以要建立气候变化业务轨道。
    主持人:那么刚刚确立的气候变化轨道建设是否已经实现从科研走向了业务?有没有一些已经从单纯的科研转化成业务产品的?
    董文杰:气候变化轨道现在已经推出了很多产品,只不过不像天气轨道、气候轨道的产品那样定时发布日、月、季度的预报预测产品。气候变化的产品往往是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的,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的一种产品。天气、气候轨道规定我们必须几时或者哪天发布预报预测产品,气候变化轨道的产品则与气象传统的定时预报产品不一样,气候变化方面大量的产品是不定时的,它在国家有需求的时候拿出有针对性的决策产品。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今年四川、重庆的极端干旱事件,这就需要你拿出一个说法,解释在气候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川渝的这种极端干旱出现的原因。
    主持人:关于这点我们及时跟上了,做出了服务?
    董文杰:对!再比如关于未来咱们国家降水带可能发生的变化,还有季风的变化的预测预估……
    主持人:这对于重大工程建设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董文杰:的确如此!比如青藏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建设刚开始时,设计指标是未来50年升温0.5度。后来,国家铁道部和有关部门,最后到国务院都注意到中国气象局专家做出的有关全球及区域气温预估值,接纳和参考了中国气象局关于青藏地区温度未来50年到一百年的预测结果,修改了设计方案。
   主持人:根据我们的预测意见,把工程建设的设计指标提高了?
   董文杰:对,过去设计的是未来50年升温0.5度。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设计青藏铁路,那么二三十年后青藏铁路就会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所以说,这些都是涉及到国家战略决策的问题。
   主持人:还有南水北调工程方面的决策服务吧?这些是不是仅供国家决策层采用?
   董文杰: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所以很多气候变化产品不是公共服务产品。
   主持人:这背后就有我们气候科学家做出的科研成果和决策依据。那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气候工作是国家决策层的智囊?
   董文杰:那当然!八国峰会前就是有关部门直接给秦局长打电话,要求气象局提供气候变化的背景材料。胡总书记在G8+5会议上提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实际上他也是在大量阅读气候变化背景材料和研究了气候变化的特点后,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
    关于气候变化你还可以看到一些产品,比如《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它实际上是面对很多中高决策层和科技工作者一份重要的期刊。它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受气候变化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中高决策层的欢迎。你很难想象哪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份刊物或科学研究能吸引这么多决策者。我们做科学研究、做业务产品,最后目的是要形成对国家决策层面的支撑和影响,这样我们的科研、业务才算是对社会产生效益。
   主持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原来是个内部的刊物?
   董文杰:对。
   主持人:那它转为正式的刊物时间并不长,您刚才说它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和好评,这也是气候变化轨道的一个很重要的业务员产品?
   董文杰:对!另外一个你可能没注意到的产品,华风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节目就是气候变化轨道的产品。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就是几十年一遇,几十年在时间上显然已经超过月、季、年的概念,这实际上就是气候变化轨道的监测产品。
    你也许注意到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在很多时候用词的不同。大学时期,天气就叫气象观测,一说天气就是“观测”;说到气候我们就用“监测”;到气候变化我们就叫“检测”。在英语里面一个是“observation”,一个是“monitoring”,一个是“detection”。气候变化是要从序列里面检测出来的,哪一个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从预报角度看,在天气中我们说天气预报,在气候中我们说气候预测,在气候变化中我们说气候变化预估。
    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说天气的话,发个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一发出后,我们要采取措施,我们怎么样去应急;而在气候预测里面,我们要采取应对策略,万一下这么多雨,怎么办?到气候变化中,我们叫应对战略,你可以看出这几个词微妙差异。做天气预报,主要依靠大气模式;做气候预测就要考虑到陆面、海洋等5个圈层;到气候变化预估时则要加入人类活动这个第六圈。
    我们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做天气预报,用气候系统模式做气候预测,而对于气候变化预估,我们就要采用人类环境系统模式,也叫地球系统模式。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前两种模式我们都在采用。而第三种,即人类环境系统模式我们都有吗?用于开展工作了吗?
    董文杰:人类环境系统模式正在发展,那将是我们第三代气候模式。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第一代模式——海-气耦合模式,正在发展第二代模式是气候系统五圈模式,这大概在2009年到2010年推出。到第三代人类环境系统模式,也就是地球系统模式,要考虑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双向耦合,大概在2015年到2020做出来。
    话说回来,我们的气候变化轨道产品受到了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我们的气候变化轨道产品可以帮助公众、帮助政府、国际有关人员把一些事情说清楚。还是今年重庆的干旱,国外就有将这种极端天气事件推到中国的“三峡工程”建设上来,这也迎合了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出来说话。我们认为,这种高温干旱实际上是受全球变暖影响的正常情况。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种高温和干旱持续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主持人:有人想通过这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否定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时候我们的科学家拿出科学依据是重要而且迫切的。
    董文杰:对,用证据说话。所以说,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政治。
    主持有:能不能再问两个问题?
    董文杰:问吧。
    主持人: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听说国家气候中心已经有一些相关的计划和举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国家气候中心这方面的工作情况?
    董文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气象局党组实际上有非常好的布置,对我们中心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已有举措和计划。第一,还是在气候灾害、极端气候事件方面,我们要做好农村防灾减灾服务。目前我们已经有些产品,比方干旱监测产品,已经根据要求发给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比如说,CCTV每晚7时半的干旱产品这是我们的传统服务产品。第二,在能源方面,我们对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开始和正在提供服务。第三,是围绕气候与环境、气候与能源、气候与健康、气候与交通这些气候与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等有关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气候预测。第四,是利用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和业务产品为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服务。围绕新农村建设中新的经济发展特征,用气候变化产品来为新农村发展战略部署提供有关服务。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申办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方面的工作。我们了解到,今年2月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活动中心已获准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挂牌。另外,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干旱监测中心和世界气象组织全球产品中心的长期预报产品中心的申报工作也在积极运作之中。能否介绍一下这项工作及其意义?
    董文杰:今年2月,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常驻代表秦大河向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提出,我们要申办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活动中心,这已经在2月份第十四次世界气象组织的大气科学委员会大会上批准通过。另外两个中心的申报结果将在今年底以前明朗。当然,我们还同时要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
    主持人:是2008年吧?
    董文杰:这个决定于世界气象组织的申批进程安排,但对我们来说,不管WMO如何安排进程,我们都要加快步伐,踏踏实实工作,只要你干出来了,干好了,大家就会承认。我们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为了更好地对亚洲和全球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为了更好的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发展服务,为未来20年战略机遇期和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经济社会的触角到哪儿,我们的气候服务就应该拓展到哪儿;我们的经济利益到了什么地方,我们的气候工作就要及早服务到什么地方。二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气候工作也不能固步自封,闭关自守。过去,我们仅了解中国的气候就足够了,但现在不行。我们申办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如果成功,我们就可以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合作中得到很多的气候信息资源,而这种资源也包括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这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环。当然,我们的产品做出来是为了全球服务,但实际上我们只有有全球的眼光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我想,这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主持人:这也是推进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的关键一环?
    董文杰:对。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完成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气候和气候变化变化工作的战略部署,实现从气候大国向气候强国跨越。我们总得拿出具体的指标实现我们的目标吧。我们自己内部分析,怎么样在气候上从大国变成强国呢?衡量指标有三个:第一是产品,你能不能拿出在国际认可和欢迎的产品。第二是机构,你在国际上说你是个强国,最后国际组织中牌子你一个都没有,那么你的强国论断就是一句空话。为什么很多国家都要申请承办WMO的全球或区域中心呢,就是以此来体现,同时也是检验国际上的牵头地位或领先水平——实际上就是谁强谁拿。第三是人才,做产品、挂机构都必须有人来做。没有人才,你拿这块牌子没有用。我们觉得,这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对国家气候中心来说是千载难得的机遇,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大家累一点,但还是要向前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前段时间国家气候中心党委中心组学习,我们学了一篇解放战争时期有关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报告,很受启发,这里我不妨简单介绍一下,1947年8月,刘邓大军在晋西南英勇奋战,捷报频传,但同时全体指战员已相当疲惫,刘邓本想让部队在大战后有一段时间休养,以图再战,但中央军委电令刘邓迅速挺进大别山,刘邓就部队当时的情况和他们想让部队休整一下的想法电报中央,但毛主席亲拟电报令刘邓克服一切困难,迅速挺进大别山,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先行南进。刘邓接到中央这一“三A级”电报后,鼓舞士气,率军南进,千里挺进大别山,历史证明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国家气候中心将抓住建设和谐社会对气候和气候变化工作提出的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利用好气候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在整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快速发展机遇,在局党组有力推进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式发展的有利形势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扎扎实实地推进气候和气候变化工作。
   在亚洲有两个气候方面的事情非常重要,一个是季风,另一个是干旱。如果把季风科研和业务搞好,那么在亚洲,在东亚包括南亚,一些重大气候问题你就有了基本的科学依据和发言的分量。对于干旱问题,在亚洲也是一个重大的话题。所以,把握好了季风和干旱,也就在亚洲气候方面奠定了基础。再一个,我们为什么要申请WMO的长期预报的全球产品中心,这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战略问题。眼光只停留在区域是不够的,我们要有长远发展的、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做事情。
    我想,我们把这些工作做好,向拟定的目标昂扬奋斗,能够围绕这些拿出产品,我们自然就能成为国际上一个先进的气候中心。
    主持人:让我们共同祝愿这些远大的目标能如期实现!谢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