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号台风“珍珠”(CHANCHU)于5月18日凌晨2时15分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沿海登陆,比初台平均登陆时间提早了40余天,是1949年以来登陆广东省最早的台风。2006年是近55年来继1971和1954年之后的台风登陆偏早年份,位于历史第三位。今年初台偏早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源地海温及对流状况有利于台风的生成;二是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热源偏强,使得季节转换提前,登陆台风异常偏早;三是4月以来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比常年同期偏北,有利于台风的登陆。同时,台风“珍珠”也是1949年以来5月份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之一,仅次于6104号台风(1961年5月26日登陆台湾,最大风速40米/秒)、6103号台风(1961年5月19日登陆香港,最大风速36米/秒),其强度和5402号台风(1954年5月11日登陆海南,最大风速35米/秒)相当。据预测,今年编号和登陆台风个数偏多的风险增加,请东南沿海地区注意加强防台工作。
以下是今年初台偏早原因的初步分析及对后期台风气候趋势的预测。
一、台风“珍珠”初步分析评估
5月9日晚,2006年第1号台风“珍珠”(CHANCHU)在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以东大约550公里左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16日17:00中心已经移到我国广东省汕尾市以南大约51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即北纬18.3度,东经115.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5米/秒)。“珍珠”于18日凌晨2时15分在广东省饶平到澄海之间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5米/秒)(见图1)。台风“珍珠”登陆后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于18日凌晨3时前后进入福建省境内,凌晨4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早晨6时又减弱为热带风暴,上午9时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境内,即北纬24.6度,东经118.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米/秒)。

图1、台风“珍珠”5月18日08时位置与预报路径图
受“珍珠”影响,自16日到18上午8时,广东大部、福建、江西东部和南部、浙江南部、台湾等地出现了50~100毫米的降水,其中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的雨量达100~250毫米。雨量大于250毫米的站点有:福建南靖280.3毫米、平和322.2毫米、漳州244.3毫米、龙海282.5毫米、漳浦382.9毫米、云霄291.3毫米、诏安404.2毫米、厦门263.8毫米,广东潮阳433.8毫米、汕头425毫米、惠来315毫米。其中近24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0毫米的测站是广东的潮阳399毫米、澄海343毫米、南粤324毫米、饶平375毫米,福建的诏安381毫米、漳浦359毫米(见图2)。

图2、2006年5月17日08时-18日08时全国降水量实况图
另外,广东中部和东部的沿海和福建南部沿海出现8~9级大风,阵风10~12级、局地阵风有13级,其中广东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17日23时14分出现15级(47.3米/秒)阵风;台风中心经过的地区风力有11~12级。
截至5月19日不完全统计,受台风“珍珠”正面袭击,广东省汕头、汕尾、潮州和陆丰等市受灾,受灾人口798.8万人,死亡4人,紧急转移人口32.9万余人,3.48万人被困;倒塌房屋45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81万公顷;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04亿元。福建省有60个县(市、区)、425个乡(镇)、315.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70.9万人,死亡15人,失踪4人;倒塌房屋9600间,损坏房屋1.2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4.12千公顷,成灾面积85.66千公顷,绝收面积36.79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8.02亿元。
二、历年热带气旋发生概况
1.我国登陆的热带气旋个数的年际变化
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在我国登陆的热带气旋(8级以上)个数平均为6.9个;登陆个数最多的是1971年,当年登陆热带气旋个数为12个,其次是1961、1967、1974、1989、1994年,登陆个数为11个;登陆个数最少的是1950和1951年,登陆个数仅为3个,其次是1955、1982、1997、1998年,登陆个数均为4个(见图1)。

图1 我国登陆热带气旋个数的历年变化图
2.1-5月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的年际变化
根据资料分析, 1-5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每年生成的热带气旋为2.7个(其中5月为1.03个),最多年份为9个,最少年份无热带气旋生成(见图2)。

根据资料分析,1-5月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为0.13个(5月为0.13个),最多年份为2个,最少年份无热带气旋登陆(见图3)。
3.登陆我国的初次和末次热带气旋日期的年际变化
表1 历史上5月份登陆我国的台风简表
编号
(序号) |
登陆时间
(年.月.日) |
登陆地点 |
最大风力
(米/秒) |
中心气压
(百帕) |
5402 |
1954.5.11
1954.5.12 |
海南陵水~三亚
广西北海 |
12(35)
8(20) |
960
990 |
6103 |
1961.5.19 |
香港 |
12(36) |
978 |
6104 |
1961.5.26 |
台湾台东~花莲 |
12(40) |
965 |
6402 |
1964.5.28 |
广东斗门 |
11(30) |
982 |
6603 |
1966.5.30 |
台湾台南 |
11(30) |
985 |
7102 |
1971.5.3 |
海南乐东~三亚 |
8(20) |
995 |
7106 |
1971.5.29
1971.5.30 |
海南万宁
广西钦州 |
10(28)
9(23) |
991
996 |
8004 |
1980.5.24 |
广东惠来 |
9(24) |
986 |
8903 |
1989.5.20 |
广东台山 |
11(30) |
980 |
0601 |
2006.5.18 |
广东饶平 |
12(35) |
960 |
统计结果显示,热带气旋初次登陆我国的时间多年平均为6月27日,最早登陆时间为5月3日(1971年),最迟登陆时间为8月3日(1975年)。今年初台“珍珠”5月18日就在我国广东登陆,比初台平均登陆时间提早了40余天,是1949年以来登陆广东省最早的台风。同时,台风“珍珠”也是1949年以来5月份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之一,仅次于6104号台风(1961年5月26日登陆台湾,最大风速40米/秒)、6103号台风(1961年5月19日登陆香港,最大风速36米/秒),其强度和5402号台风(1954年5月11日登陆海南,最大风速35米/秒)相当(见表1)。热带气旋末次登陆的时间多年平均为10月8日,末次热带气旋最早登陆时间为8月29日(1997年),最晚登陆时间为12月4日(2004年)。从图4的逐年初台日期直方图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除1999和2001年初台日期比常年偏早外,其它9年均偏晚,即近年初台日期处在偏晚的年代际背景下。如果该强台风于5月17日登陆,则2006年会成为继1971和1954年之后的登陆偏早年历史第三位。近55年来,5月份有台风登陆的有7年,它们分别是:1954、1961、1964、1966、1971、1980和1989年。

图4 1951-2005年初台日期(柱状线)及5年滑动平均(曲线)
(0线代表多年平均日期6月27日)
三、今年台风异常偏早的原因分析
1. 目前台风源地海温及对流状况有利于台风的生成
台风源地超过28℃的暖洋面为台风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来源。2006年3-4月,伴随着冷位相的维持,西太平洋暖池面积偏大,暖池强度偏强,这就为西太平洋热带对流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相对应的,台风源地的向外长波辐射(OLR)一直维持较大负距平,即对流异常偏强,赤道辐合带活跃,导致2006年1号强台风的生成。
2. 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热源偏强,使得季节转换提前,登陆台风异常偏早
青藏高原夏季为强大的热源,它对东亚季风的形成,乃至全球大气环流的演变均有重要的影响。从历史上5月份有登陆台风的7年3-4月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场可见,青藏高原高度场偏高的概率较高,而菲律宾和南海高度场偏低概率较高。这种配置有利于冬季风向夏季风的转换,使得夏季风环流圈和热带辐合带加强,从而使台风登陆偏早。今年冬季以来,高原积雪偏少,高度场异常偏高,热源偏强。同时,4 月以来,我国南方暴雨天气频繁,江西、湖北、湖南、山东等地冰雹灾害严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提早出现。初台异常偏早也可能是季节转换提前的一种反映。
3. 4月以来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比常年同期偏北,有利于台风的登陆
500hPa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台风活动的重要环流系统,一般情况下,它的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初夏正常或略偏东时,有利于台风登陆。今年4月以来,西太平洋副高整体上偏强、偏北,尤其是在台风活动期间的5月第3候(11-15日),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北,比常年15°N明显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在118°E附近,比常年112°E略偏东。这就造成了1号台风西行到达南海后,转而向北登陆我国华南沿海地区。
四、对后期台风气候趋势的影响
表2为近55年来,5月份有台风登陆的7年(1954、1961、1964、1966、1971、1980和1989)所对应的编号、登陆台风个数及终台日期统计。可以看出,5月出现登陆台风的7年中,有5年全年编号和登陆台风数偏多,1年接近正常,1年偏少,即今年编号和登陆台风个数偏多的概率较大,这与4月全国汛期会商预测的结论一致。
分析还表明,初台日期与终台日期关系不明显。
表2 5月初台年对应的编号、登陆台风个数及终台日期统计表
年份 |
终台日期
与常年比较 |
编号台风个数 |
登陆台风个数 |
1954 |
晚30天 |
23 |
5 |
1961 |
早3天 |
33 |
11 |
1964 |
晚6天 |
36 |
7 |
1966 |
早21天 |
35 |
8 |
1971 |
晚1天 |
36 |
12 |
1980 |
早18天 |
26 |
9 |
1989 |
晚14天 |
32 |
11 |
多年平均 |
10月7日 |
27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