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8月04日  星期一
CN / EN / 微信
北京气候中心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亚洲区域气候中心
日期:2009-06-30 来源:办公室 作者:于海青

 

630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北京气候中心被正式认定为WMO二区协(亚洲)区域气候中心(WMO RCC)的消息。此前的6312日,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1次届会上,北京气候中心被正式认定为WMO二区协(亚洲)区域气候中心(WMO RCC)。

WMO区域气候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内国家水文和气象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气候监测、预测、评估和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信息,从而为各国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03年,中国气象局在国家气候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气候中心(BCC)。BCC成立后,大力推进国际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监测、预测和服务能力。目前BCC已经能够提供区域和全球月、季、年时间尺度气候系统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产品,以及年代到世纪时间尺度气候变化预估产品,积极组织和协调了一系列区域气候科研、业务和服务活动,主要包括:

建成了一套由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和厄尔尼诺(ENSO)预报模式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开展月、季、年尺度温度和降水趋势预测,夏季旱涝趋势预测,以及沙尘天气趋势预测等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并不定期发布重要气候报告。与此同时,开展了全球气候监测和诊断业务,对包括大气、海洋、陆面、冰雪和生物圈等在内的气候系统进行监测和诊断,并通过其网站(http://www.bcc.cma.gov.cn)提供亚洲和全球干旱监测,全球每日和每月极端气候事件监测产品,常规发布月、季、年气候监测公报及ENSO、东亚季风监测简报等产品。BCC还开展干旱、洪涝、高温、低温冷冻害、沙尘暴等重要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提供气候异常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工程建设、区域开发以及城市规划等提供专题气候服务。

2005年起,BCC在每年4月举办“亚洲区域气候监测、评估和预测论坛”(FOCRAII),就亚洲地区季节到年际气候趋势预测进行研讨,并形成亚洲夏季预测的一致意见。论坛为亚洲各国气象水文部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以分享全球气候预测先进中心的有益经验和亚洲预测产品,得到了WMO的赞赏,并在全世界进行推广。同时BCC还与WMO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合作,为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专家进行季节到年际预报方法以及气候预测产品解释应用的培训。

BCC已实现了一个面向亚洲的多功能区域气候中心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并正在拓展WMO所要求的其他高级功能。BCC将继续改进其产品和服务以满足RCC用户的需求,并与东京气候中心和其他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合作,针对二区协的特别需求继续推动RCC的活动。它将继续为亚洲及世界的防灾减灾工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气候服务,并逐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气候科研业务培训中心。

 

WMO对北京气候中心的认定标志着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具备了为亚洲区域其他国家提供气候预测和气候服务的能力,也充分肯定了北京气候中心多年来在亚洲地区气候监测、预测和气候信息应用服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