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0月12日  星期日
CN / EN / 微信
学习体会(16)肖风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日期:2008-11-27 作者:学习实践活动宣传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肖风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就是全面、完整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期间就提出“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28日,他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在2003年10月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4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7年10月,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1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结合落实贯彻科学发展的学习和我们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我们的学习,来解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防灾减灾服务水平。
     1、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建设
  国家气候中心是科技型的业务单位,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以科研促业务,以业务带动科研,做到科研和业务的良性互动,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业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气候应用与服务室要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面向社会需求,围绕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灾害评估与预评估、气象应用服务、气候影响评价等方面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加强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气象业务和服务水平。要加强科研与业务相结合的力度,从业务实践和需求中凝炼科研问题,在业务中检验研究成果。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科研机构、业务单位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业务单位各自的人才、资源与成果的优势,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我们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2、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高层会议上提到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这是我室的主要任务,既是我们的光荣,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职责。“现在是气象发展的很好机遇,从事气象工作责任重大也十分光荣,但做好这项工作任务也异常艰巨”。为了更好的做好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与预评估,提高我们的灾害监测与评估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室的资源和基础优势,气候影响评估业务通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批重要的资料和数据,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气象灾害评估分析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现有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强,还有很多方面亟待提高,特便是灾害评估技术和定量化评估方法严重不足。现阶段主要制约我们气象灾害评估与预评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存在于气象灾害定量化评估方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技术、气象灾害预评估、进行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的社会经济以及相关行业的资料数据库、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库等方面。因此,我们要从这些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从人员、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着手进行解决,只有突破这些瓶颈和关键性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业务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加快业务流程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业务布局
  目前,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具体开展了气候影响评价、气象灾害灾情分析、气象灾害评估与预评估、决策气候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但我们在业务上还存在诸如气候应用与服务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气候影响评价定量化方法不够、气象灾害预评估技术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亟待提高、遥感和GIS等新技术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明显不足、气候应用与服务的能力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业务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业务产品缺乏标准与规范等。因此,要加快业务流程改革,改革掉那些与我们现有业务水平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部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业务标准,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随着气候应用与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人才现状还远远满足不了目前业务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用好现有人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重视使用和继续教育培训现有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气候影响评价业务的特点,加强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不断完善本室人才的知识结构。目前我们缺乏遥感、GIS技术、定量化评估技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这也制约了我们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我们要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要加强本单位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各种人才积极向上,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使外面的人才能够引进来、自己单位的人才留得住,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气候影响与评估业务的成长、发展和壮大,是使每一个人付出辛劳和智慧的结果,而我们也要让每一个人在这个集体的壮大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单位一天天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专家。
    5、加强调研,明确服务需求,带动地方气候业务发展
  国家气候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局重要的科研型业务单位,在业务方面有着较强的科技储备。但我们与各地方的气候中心联系不够紧密,也许我们对国际前沿的发展很清楚,但我们并一定了解各省的气候业务部门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在哪些方面又有很大的不足,我们心里并没有底。这样就无法发挥国家气候中心的技术引领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一方面要对我们的服务对象进行走访,对服务需求进行调研,了解服务需求,减少服务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我们发挥我们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对省级业务进行技术指导,带动有关省份进行科研和业务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各自的优势,进行上下互动和带动作用,以提高我国气象灾害评估业务的整体水平。
    6、加强为农业的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气象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80%发生在农村。虽然我国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加,但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业仍然是最易受天气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主要发生农村地区。因此,我们要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认真做好为农业服务工作,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虽然近几年来我们弱化了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但我们有着比较好的基础,农作物生长模型、农业气候条件分析、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工作我们一直没有中断。我们要结合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深入做好气候为农业服务工作,梳理气候为“三农”服务的具体工作要求,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