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8月06日  星期三
CN / EN / 微信
2022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滚动预测
2022年第26期
日期:2022-05-30 作者:曾红玲

2022年5月26日,国家气候中心组织汛期滚动预测会商,对2022年汛期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研判。3月底发布的预测相比,对2022年夏季“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总体意见不变,但局部有订正,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北方降水偏多的区域南扩至江南北部,东北北部降水由偏多调整至接近常年,同时西藏南部降水由偏多1~2成调整为偏多2~5成;二是西北地区气温偏高1℃以上的区域范围扩大,华北、黄淮气温由偏高调整为接近常年,东北地区东部气温由接近常年调整为偏高1~2℃。

主要订正依据为:一是夏季大气环流略有调整,水汽输送略有南移,鄂霍茨克海高压加强,这有利于夏季北方雨带南界南扩、北界南压;二是春季青藏高原积雪转为偏少,这有利于印度夏季风偏强和南亚降水偏多,由此增加了西藏南部降水偏多的程度;三是夏季气温维持了全国总体偏暖的预测结论,但是考虑到北方多雨中心南压,以及降水和气温的反相关关系,将华北、黄淮等地气温由偏高调整为接近常年。具体预测意见如下:

一、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多雨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

预计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季节内气候变率大,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江南梅雨开始时间较常年(6月9日)偏早,但雨量较常年偏少;长江梅雨开始时间较常年(6月14日)偏早,雨量较常年略偏多;江淮梅雨开始时间较常年(6月23日)偏早,雨量较常年偏多;华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7月18日)偏早,雨量较常年偏多。

二、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可能有较重汛情

预计今年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略偏强、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偏西。今年夏季(6-8月)主要多雨区位于我国北方,包括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华东北部和中部、华中北部和中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次要多雨区位于华南南部、西南地区南部、西藏南部,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多,可能有较重汛情;华东西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华南北部、新疆、西北地区西部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

与常年同期相比,内蒙古南部、吉林大部、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北部、湖北、江西北部、湖南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西藏南部、云南大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等地降水偏多,其中辽宁南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大部、陕西大部、山东、河南、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中部、西藏南部降水偏多2~5成,局部地区可能发生极端强降水过程,并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贵州东南部、湖南南部、广西北部、新疆、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偏少2~5成。

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各流域的降水状况是: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较多,有较重汛情;珠江流域南部、黄河流域上游部分地区降水略偏多;长江流域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南部降水偏少;太湖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三、今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预计今年夏季,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山东南部、河南中东部、江苏、安徽、湖北大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北部和东部、台湾、新疆、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宁夏北部、青海、西藏中西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黑龙江东部、吉林东北部、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大部、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部、新疆、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青海中西部、西藏西部和北部等地偏高1~2℃,上述地区高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东北地区出现持续性低温的可能性较小。

四、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同期,强度总体偏弱,盛夏北上台风影响我国的可能性大

预计夏季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为7~10个,较常年(11个)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4~5个,接近常年(4.7个),台风总体强度偏弱,台风活动路径以西北行为主,盛夏发生北上登陆台风的可能性大。

春季以来,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早、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西南地区雨季开始偏早,这些季节进程偏早的特征都表现出了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的典型响应。但是,除了拉尼娜,我国气候异常还会受到其他海区(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温变化,以及积雪、极冰等其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未来夏季的演变及其气候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密切监测其演变和对夏季气候异常季节内变率的影响。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监测预测,及时滚动订正气候预测意见。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